四、先秦儒家的批判精神 先秦儒家以道价值理想,追求并护持道,体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。
[14]古代乡村治理的价值基础与思想根源是儒家,中国古代乡村治理以教化为基本途径,主要是通过乡官里吏、大儒乡贤的道德表率与道德教化来实现的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说:君子之守,修其身而天下平。
修身又是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前提,齐、治、平是修身的主体推衍。请问为人弟?曰:敬拙而不苟。三一教可以说是已经转换过来以后的真正的民间儒教,所具有儒家和民间宗教的一些基本特征,从而对其后明清福建和其它地区的社会信仰产生了久远的影响,后来更传播到海外,尤其是东南亚一带,至今已有四个世纪。修身之所以为本,是因为《大学》所说的身是身心不分的生命整体,这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普遍适用的,所以按照《大学》的说法,自上层统治者和文化精英直到贩夫走卒,都应以修身作为根本。其实从社会儒学来说,修身是社会和谐,文明进步的根本。
传统的各种社群组织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,是社会儒学的组织载体。在帮会组织中,也有的受儒家思想影响,比较典型的是明清以来许多商帮自觉地贯彻儒家的道德原则,如儒家的仁义道德在山东商帮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。在这个没人懂汉话的少数民族聚集区,他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大彻大悟了。
最后,讲一下主敬的问题。王阳明就是头一个受了这种侮辱和重刑的人,还好没有打死。《周易》里面讲《震》卦,因为《震》是雷,取象雷。念念为善去恶,则意之所发,心之所存,皆天理,是之谓知行合一。
这里也包含了毋自欺的意思。荀子又说:善在身,介然必以自好也,如果你自己身上有好的地方,要坚定地发扬下去。
还有一句话,也是《大学》里面的:小人闲居为不善,无所不至,见君子而后厌然,掩其不善,而着其善。慎独在儒家历史上经历了一个起、承、转、合的过程:先是在汉代,郑玄将慎独解释为独居、闲居时做事行为的高度自律。我现在虽然老了,也还要想在修身方面下一些功夫。这跟朱熹讲的有点相似。
慎独自此也有了变化,这就是转。而梁任公这本《德育鉴》,其实应该叫《修养鉴》。一不善当前,幸人之莫或伺也,则去之而不力。为什么说这个?就是《中庸》的首章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,《中庸》里一个已发,一个未发,那你怎么落实到这个上面呢,怎么结合起来呢,朱熹把戒慎恐惧解释为未发,未发就是你的意念未发的时候。
《新民说》,他写了三年多的时间才完成,主要是强调中国人要建立公德。因为慎字跟宋孝宗的名字音近(按,宋孝宗名赵昚,昚与慎音同),古代同音字是要避讳的。
苟能于一起之时,察其为恶也,则猛省而力去之,去一恶念,则生一善念矣。修然是带有整顿的意思。
王阳明就反对了,有学生问他,为什么说戒慎恐惧是己所不知的时候,慎独是己所独知的时候?王阳明说,无知的时候是独知,有事的时候也是独知,于此一志立定,便是端本澄源,便是立诚,戒惧之念无时可息,戒惧之心稍有不存,不是昏聩,便是流入恶念。北大是新文化的发源地,北大的整个气氛是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气氛。比如,《周易》中《蹇》卦说,山上有水,蹇,君子以反身修德。敬字的意思就是你要有一颗戒慎恐惧的心,有一颗敬畏的心。人之视己,如见其肺肝然,则何益矣。朱熹常常讲佛教的故事,其中有一个是在禅宗史上著名的故事:五祖弘忍(601—675)想把法衣传给弟子,就看看大家谁表现好。
) 进入 陈来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道德修养 慎独 。《德育鉴》把他多年选录的语录作了个编排整理。
不善在身,灾然必以自恶也,如果你自己身上有不好的地方,如同身上受了什么灾祸一样,要赶快摒弃掉。贼就说,不能脱了,不能再脱了。
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,古人说讲的独,是君子和小人都有的,但是小人他不会慎独。到了新文化运动后期,1920—1921年的时候,他在北大发表了一系列的演讲,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反思。
曾国藩写了篇文章叫《君子慎独论》,里面的四句话可以记住。过了两天,这个人又来请教,程颐就说,正衣冠,齐容貌而已。经过本刊编辑与陈来教授联系,现将作者整理的讲演稿编发如下,以飨读者。他早期喜欢伦理学的书,《中国人的修养》这本书不完全是学术性的。
杖八十就得死啊,这哪受得了啊。又说: 每日点检,要见这念头自德性上发出,自气质上发出,自习识上发出,自物欲上发出。
梁漱溟小时候根本就没念过四书五经,他念的是新式小学。一个是存天理之本然,本然即本性之善,你要保存敬畏之心。
别人看自己,别人看你,就好像能看到你的心、肝、肺一样清楚,你掩盖也是没有用的。我就举一个例子,就是梁漱溟(1893—1988)先生。
故君子内省不疚,无恶于志。明朝的皇帝是最不好的,宋朝的皇帝是优礼知识分子、不杀知识分子的。由于传统道德修养内容丰富,而慎独和内省又是最基本的内容,所以我今天就集中讲这两个问题。那人说,那我来帮你,假如老和尚把法传给你,你第一个可要传给我。
比较经典的句子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明明德就是修养。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中,他在1902年开始写《新民说》,1905年就写了这本《德育鉴》。
……然其实与不实,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,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。在先秦典籍里面,有好几个地方也讲到了慎独。
(二)朱熹对慎独的解释 1.对《中庸》首章慎独的理解。什么是君子呢?唯恐办一件善事办得不彻底,会使自己堕落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